安徽省金农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
地 址:安徽省蚌埠市
电 话:18160833289
传 真:0552-3112289
联系人:济 民(业务主任)
参考技术
联系方式
参考技术
珍稀食用菌黄伞(柳蘑)高产栽培技术
作者: 发布于:2014-12-08 17:02:44 点击量:
黄伞(Pholiota adipose (Fr.)Qu é l),又名黄蘑、多脂鳞伞、柳蘑等,属真菌门、担子菌纲、伞菌目、球盖菌科。 鳞伞属为木腐菌。秋季生于杨柳及桦等的树干上,有时也生于针叶树干上,单生或丛生。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吉林、浙江、和南、西藏、广西、甘肃、陕西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一般在气温渐低、温差较大的8~10月发生,生长于杨、柳及桦等树干上,有时也生于针叶树上,单生至丛生,多数丛生。黄色子实体色泽鲜艳,呈金黄色,菌肉肥厚,菇质脆嫩,味道鲜美,是一种食药两用珍稀食用菌,黄伞营养价值十分丰富,富含蛋白质、矿物质及纤维素,食味十分鲜美,晒干后呈金黄色,有浓郁的菇香。在日本其与滑菇统称为"珍珠菇"在烹调中若鳞片脱落,则风味独特、独具一格。其菌盖表面有一层粘液物质,据报道为核酸类物质,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,抑制肿瘤等作用,对小白鼠肉瘤S-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达80%~90%,还能预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肺炎杆菌和结核杆菌感染。
近年来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、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对食用菌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。人们对食用菌种类的选择,食用菌生产、加工和消费整个过程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。黄伞以其优越的品质和极高的保健价值将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新宠,发展潜力大。近年来,中国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从野外采集分离培养获得纯菌种,并经过驯化培养、栽培试验,初步摸索出黄伞生物特性、黄伞优质高产栽培技术。
一、形态特征
1.子实体形态 子实体单生或群生,菌盖3~14cm;初期扁半球形,边缘内卷,后渐平展,谷黄至浅枯叶色;表面湿润时粘滑,有黄褐色平伏状鳞片或白色鳞片。菌肉白色至淡黄色。菌褶浅黄色至锈褐色,直生或近弯生,稍密。菌柄粗壮,纤维质,长5~12cm,直径1~3cm,中实,上黄下褐色,有小鳞片。菌环淡黄色,膜质,生柄上部,易脱落。菌褶直生,稍密,黄色至锈褐色。成熟时可放出大量锈色孢子,孢子椭圆形,光滑,直径7.5μm~10μm×5μm~6.5μm。
2.菌丝体形态 菌丝粗壮,菌落绒毡状,致密,白色,后期分泌淡黄色至橘黄色色素,前端菌丝形成菌索状。
二、黄伞的生物学特性
2.1.营养 黄伞属于木腐性菌类。木质素和纤维素是主要的营养物质,葡萄糖是良好的碳源,酵母粉是良好的氮源,在无机氮上生长不良。在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期都需要无机元素和维生素的参与,木屑内微量元素较少,为此在出菇期适当的补充一些微量元素,例如磷、钾、锰、锌、铜、镁等微量元素,其含量在0.01%~0.2%。生产中可以使用棉籽壳、杂木屑、柳树屑、玉米芯、麸皮为主要原料进行人工栽培。
2.2.温度 黄伞属于中低温型菌类。菌丝生长温度8~32℃,最适温度为20~25℃。子实体生长温度12~25℃。最适温度15~20℃。子实体分化期间需要有5~10℃的温差刺激,所以在早春和晚秋季节栽培较易于菇体的形成和成长。
2.3.湿度 发菌期培养基水分控制在60%~65%较为适宜。拌料时控制料水比例为1∶1.2左右,出菇期菇房空气湿度调整到85%~90%。
2.4.空气 黄伞在菌丝生长期和菇体形成期均需要有氧气提供。在发菌期接种口需留有通气孔,在出菇期,菇房需每天通风换气,否则菇柄伸长,菇盖薄小而畸形。但在开袋之前袋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可刺激原基形成,当原基形成后再开袋出菇,菇体形成较快。
2.5.光照 菌丝生长可在黑暗中进行,但在原基形成阶段需要散射光的诱导,在出菇房内也需要有适当的散射光。
2.6.酸碱度 黄伞在略偏酸性的环境中能良好地生长,适宜的pH范围为4~7,以pH5.5~6.5较为适宜。
三、黄伞菌种培养
3.1.母种的制备 母种培养基:马铃薯200g、葡萄糖20g、麦芽提取物2g、硫酸镁0.2g、磷酸二氢钾0.25g、磷酸氢二钾0.25g、VB1,0.5mg、琼脂粉15g、水1000ml,pH自然。 试管培养菌丝长满斜面的时间一般为10天左右。
3.2.原种、栽培种培养。原种、栽培种可采用麦粒种或棉籽壳为主要原料。
3.2.1 麦粒种培养基制作:麦粒在使用前用清水浸泡12小时,将浸泡好的麦粒于100℃沸水中煮20~30分钟,煮至种皮不破裂,种子内无白心为止。待温度降至30~40℃时加入1%~2%的石膏和石灰,拌匀装袋。
3.2.2 棉籽皮培养基制作:原料配方为棉籽皮78%、麦麸20%、石膏1%、石灰1%或棉籽皮75%、麦麸20%、石灰1%、石膏1%、蔗糖2%、尿素1%。灭菌方法,小型高压灭菌锅保持压力1.4kg/平方厘米,灭菌60分钟;或大型灭菌锅保持压力1.2kg/平方厘米,灭菌120分钟。
原种栽培种培养:控制温度为23~25℃,温度适宜,菌丝生产速度快,健壮均匀,有利于栽培出菇。菌丝长满后应尽快使用,一般室温存放期不超过7天,低温存放不超过15天,过期菌种不能当栽培种使用。
四、黄伞人工栽培技术
4.1.栽培方式 黄伞属中温型菇类,在选用自然季节栽培方式下,一般采用代料熟化栽培为主,秋季栽培应在春季1~2月份制栽培袋,3~5月份出菇。秋季在8~9月份制栽培袋,10~12月份出菇。秋季栽培较春季栽培病虫害少,出菇质量较高。黄伞栽培菇房多选用塑料大棚,室内层架出菇方式出菇。若以工厂化栽培,可在控温条件下进行周年多批次的人工栽培。
4.2.栽培操作程序 黄伞的袋料栽培有6个操作程序:培养基质拌料→装袋灭菌→无菌接种→发菌培养→出菇管理→采收加工。
4.3.培养基质制备 黄伞属于木腐菌。在以木质素原料为主料的前提下,适当添加些纤维素类和碳水化合物和氮源,可加速发菌速度及提高产量,一般以下面的配方为基础,再根据各地栽培资源进行适当地调节。
配方:
①棉籽壳88%,麸皮10%,石膏1%,过磷酸钙1%。
②棉籽壳68%,杂木屑20%,麸皮10%,石膏1%,过磷酸钙1%。
③棉籽壳78%,玉米芯粉10%,麸皮 10%,石膏1%,过磷酸钙1%。
杨树木屑40%,农作物其它下脚料(如豆秆粉、玉米芯粉、稻草粉等)35%,玉米面10%,麦麸15%其它辅料可加1%石膏、1%石灰、0.1%多菌灵、0.3%磷酸二氢钾、0.2%硫酸镁、0.5%食盐、培养料含水量60~65%。
培养料配制:棉籽壳在使用前要按1∶1加水堆置8~12小时,这样有利于棉籽壳吸水和部分营养成份的分解,从而确保黄伞的高产。将上述堆置好的棉籽壳按各配方加入辅料并拌匀,再加入适量水将料培养料含水量调至60%~65%, pH自然。
4.2黄伞栽培选用料袋规格及装袋 选采用17cm×33cm×0.04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,每袋装干料重约0.4~0.45kg。料要适度压紧,然后将袋口用套环封好,套环通气好,可使发菌时间缩短5~10天。
4.3 灭菌:常压灭菌,将培养料袋放置于灭菌锅内,加热至100℃,保持10小时,停火焖5~6小时,然后将袋取出冷却接种。高压灭菌,用大容量高压灭菌锅,料袋亦分层放置,保持压力1.2kg/平方厘米,灭菌120分钟,然后自然冷却至压力为零时,开锅盖将料袋取出冷却。
4.4.接种 当料袋冷却至常温时将培养料袋移入超净台中,打开紫外线灯,照射10~20分钟后无菌操作接种;无超净台时也可将培养料袋移入接种箱接种,接种箱事先用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灭菌。接种量,一般每袋200g麦粒种可接15~20袋。
4.5.发菌 接种后将料袋直接码放于干净培养室中培养架上发菌,培养室温度应保持在20~25℃。发菌时间约35天左右。
发菌期间主要注意以下几点:发菌培养期间要加强通风管理,黄伞为好氧菌,当通风不良时,菌丝生长极为缓慢甚至停止生长,将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,因此培养室的通风口要经常打开,保证空气流通,以人进入不感到闷为标准;控制培养室内温度在20~25℃之间,最高不要超过28℃,温度过高也易使菌丝生长缓慢;保持培养室内黑暗,避免菌丝尚未长满袋提前分化,降低产量;每半个月倒袋1次,清除有污染菌袋。黄伞菌同其他食用菌有所不同,其菌丝生长到后期变黄,常常表现为菌袋后期生长的菌丝洁白,而前期生长的菌丝已变黄。在严格的管理下约经35~45天可长满袋,再经5~8天菌丝后熟期,当菌袋完全成黄褐色时,即可移入出菇室,进行出菇管理。
4.6.出菇管理 菌袋移入出菇室后,脱掉套环,将袋口旋拧两圈,使菌袋尽量减少与空气接触面积,有利于菌袋保持水分,防止表面菌皮干燥板结。进入出菇室后6~10天,原基开始分化,此时可将菌袋完全打开。出菇管理主要是湿度的控制,具体措施如下。
(1)增加空气相对湿度。依据菌袋不同时期对水分的需要,主要可分为3个不同阶段进行管理。第一阶段原基分化前,调整出菇室内空气相对湿度80%~90%之间,以刺激原基分化,但如果湿度过大,容易造成绿霉感染;第二阶段小菇蕾生长期,此时空气相对湿度不易过大,否则会导致小菇腐烂,降低产量,应将湿度控制在70%~85%之间;第三阶段黄伞快速生长期,调整空气相对湿度在85%~95%之间,以满足黄伞快速生长对水分的需要,同时有利于提高黄伞的产量和品质。加湿可采用加湿器喷雾和地面浇水相结合的方式。
(2)温度。黄伞是一种中低温型食用菌,适合于春秋出菇,黄伞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菇房内温度应维持在15~20℃,因此在不同栽培地区要计算好时间,保证出菇温度,如有条件也可在出菇室增加降温升温设备,不过会增加成本。
(3)适当通风换气。每天通风1~2次,每次1~2小时左右,要结合天气情况进行,天热早、晚通风,天寒冷,采取中午气温高时通风,以不断补充新鲜空气,排除二氧化碳。
(4)保持出菇室内一定的光照度。黄伞不能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正常发育,出菇室应有300~800lx左右的照度,平时以正常人视力能看清报纸上的小字即可以了。
(5)保持出菇室内清洁,定期清扫出菇室内卫生,以减少菌棒污染率。
五.采 收 把菌袋重新摆放成墙式,菌墙间距1~1.2m。把菇房湿度提高至85%~90%。尽量拉大昼夜温差在10℃左右。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。出菇管理此阶段重点是综合调整温度、湿度、通风,使之协调一致。黄伞在严格的出菇管理下,从原基出现开始约经过7~10天即可采摘。采摘标准为:菌柄不再生长,菌盖有平展趋势,此时应及时采摘,否则开伞降低商品价值。采摘方法:首先将袋口向下挽起,使成熟黄伞暴露出来,然后左手握住菌袋,右手握住暴露的子实体,顺时针或逆时针微微旋转,即可将成熟黄伞完全采摘。采摘后搔菌,将袋口拧紧,进入菌丝恢复期,降低出菇室空气相对湿度,控制在60%~80%。待菌丝恢复后重复上述操作进行出菇,一般可采3~4潮菇,生物学转化率达100%~120%。
①温度:尽可能保持在15~2112,冬季晚间不应低于10℃。夏季白天不应超过28℃。
②湿度:保持菌袋表面的湿润,相对湿度不低于80%。
③通风:在温、湿度可控制的情况下,加大通风量,春末、夏季、初秋应在晚间通风,秋末、冬季、初春应在白天中午通风。
④喷水:原基初露,菇体幼小时严禁喷重水,应随着菌盖的逐渐长大增加喷水量,春、夏、秋视湿度变化在上午和下午各喷水1次,阴雨天气则在下午喷1次或不喷,冬季则可用4012左右的温水在中午通风后喷水1次。
⑤覆土:出完二潮菇后。可改用阳畦覆土继续出菇。畦深0.2~0.25m,宽1~1.2m,长依实际可用面积而定,菌袋从中间切开一分为二,紧紧摆放在畦中,用细沙土或林间腐质土覆盖1~3cm,覆土前充分灌水,覆土后保持覆土层湿润。出菇后喷雾状水,采菇时立即去掉泥脚。
六、采收和加工阶段 当菌盖展开,边缘稍内卷,部分鳞片脱落时即可采收,采后去掉柄脚杂质,可鲜销或干制,干制时菌褶应朝上摆放,不可朝下。
七、黄伞栽培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
7.1 病 害 主要由绿色木霉引起,侵染培养料,抑制菌丝生长。应采取的措施有:栽培料的发酵要均匀彻底,装袋后要尽快高压灭菌,保证在无菌条件下接种。同时要检查菌袋上是否有破洞下眼。用胶带粘住或用石灰浆涂抹于上,隔绝杂菌的侵入。发菌期间保持良好的通风、降温、控制袋温不超过28℃都是重要的。
7.2 虫 害 菇蝇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的废菌袋上,又称"腐烂虫",大量发生后幼虫对菌丝危害最大,能在短时间内使茵袋两端菌丝消失,形成所谓"退菌现象",采取的措施是应及时清理废袋,荧光灯诱杀,加强通风和向墙壁喷水,降低温度,每隔7 d用灭蚜烟剂熏杀控制菇蝇的数量,杜绝使用敌敌畏及其它高磷剧毒的喷洒性农药。
7.3 菌丝异常 常见的有接种后菌丝不吃料或生长一段后停止生长。对于前者比较复杂,可考虑的因素有:使用了老化的菌种或菌种周围有污染,温度过低(10℃以下)或含水量过大,pH值太低或太高。应根据实际情况,逐一排除,采取针对性的措施,首先不使用老化或被污染的菌种,保证发菌温度达到15℃以上,含水量过大时。把菌袋立起来使水分沉降于下部,然后挤掉水分再重新补接菌种。pH值太低或太高则必须在装袋前对pH值应准确的测定,否则接种后的补救是难办的。对于后者,一般主要是由通气不够缺氧引起的,通过在菌丝生长点的周围扎眼使空气进入后菌丝就可很快恢复生长。
7.4 畸形菇 主要表现为菌盖小,菌柄长,一般为通风不良导致,改善通风条件就可以了。另外,若发现幼菇大量死亡,则大部分与喷水过多、过勤有关,应严格控制喷水的次数和轻重,特别是要保证在天黑之前菌袋上不要有积水,否则幼菇在晚间湿度大、温度低的情况下,是极易死亡的,在冬季这一现象就更容易发生。
安徽省金农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邓衍领(高级工程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