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技术
地 址:安徽省蚌埠市
电 话:18160833289
传 真:0552-3112289
联系人:济 民(业务主任)
参考技术
药用真菌——桑黄菌栽培成功技术
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(L.exFr.),别名:猢狲眼、桑耳、针层孔菌、桑臣等,是一种真菌,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。子实体无柄,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,木质,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。在杨、柳、桦、栎等树干上也有生长。分布中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四川、云南等地,陇南康县仿野生栽培桑黄获成功[1]。桑黄是一种名贵中药,能利五脏,软坚,排毒,止血,活血,和胃止泻。主治淋病,崩漏带下,症瘕积聚,癖饮,脾虚泄泻。
桑黄栽培总论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,我国桑黄主要分布区在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与兴凯湖之间,西北地区陕西与甘肃交界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,东北的长白山林区、哈尔滨与吉林市之间的老爷岭、张广才岭有少量野生出产。另外,西南各省区亦出产少量的野生桑黄,但产量极少,难以形成商品。桑黄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癌症、肺结核、子宫出血、月经不调、肠痈下血等症,对子宫癌、结肠癌、直肠癌有特效,风靡于日本和韩国,畅销不衰。桑黄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治癌领域中效率最高的真菌。国内外各大药厂最近几年也纷纷投入巨资研制桑黄系列抗癌新药,对桑黄的需求越来越大,由于野生桑黄资源逐渐枯竭,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。因此,人工栽培桑黄,已成为解决桑黄短缺的当务之急。人工开发桑黄不仅有利于保护桑黄的菌种资源,而且,人工栽培桑黄子实体可出口创汇,参与国际市场竞争。同时,还可以开发桑黄多功能食品、饮料和保健品,还可以采用临界或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桑黄多糖,延长其产业链,增加附加值,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更加显著。 一、生物学特性 桑黄为菌类植物药多孔菌科植物针层孔的子实体,野生桑黄多生于杨、柳、桦、桃等阔叶树的枯立木及立木上及树干上,多年生。中文名鲍氏木层孔菌,拉丁学名是Phellinusigniarius(L.ex.Fr)Quel。野生子实体着生于菌木侧面,菌盖半球形,剖面扁平至马蹄形,深棕色至黑色,有同心纹和环棱,初期有微细绒毛,后变光滑、稍龟裂。菌肉、菌管、管孔呈深咖啡色、锈褐色或浅咖啡色。孢子黄褐色,光滑,近球形。
桑黄的态特征 桑黄子实体无柄,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,2-12*3-21厘米,厚1.5-10厘米,木质,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,老时常龟裂,无皮壳,初期有细微绒毛,后变无毛,有同心环棱.边缘钝,深肉桂色至浅咖啡色,下侧无子实层.菌肉深咖啡色,硬,木质.菌管与菌肉近同色,多层,但层次不明显,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.管口锈褐色至酱色,圆形,每毫米4-5个.孢子近球形,光滑,无色,5-6*3-4微米.刚毛顶端尖锐,基部膨大,10-25*5-7微米.菌丝不分枝,无横隔,直径3-5微米。
桑黄的地理分布 桑黄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,包括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 朝鲜、俄罗斯等国家。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四川、云南等地。我国桑黄主要分布区在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与兴凯湖之间,西北地区陕西与甘肃交界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,东北的长白山林区、哈尔滨与吉林市之间的老爷岭、张广才岭有少量野生出产。另外,西南各省区亦出产少量的野生桑黄,但产量极少,难以形成商品。
桑黄的生长习性 桑黄古人称之为“树舌”,通常寄生于桑树、松树、杨树、桦、栎等树身腐朽之处。造成心材白腐,多年生。虽然寄生在树木上的真菌均可被称为树舌,但只有寄生于桑树上的树舌才是正宗的桑黄,而其它则只能作为桑黄的替代品,且药效与桑黄有所不同。
安徽省金农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
公众微信:www9991118
电话:0552-3112289 18160833289 183269678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