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技术
地 址:安徽省蚌埠市
电 话:18160833289
传 真:0552-3112289
联系人:济 民(业务主任)
参考技术
巴西蘑菇高产栽培技术之一
四、姬松茸栽培技术
4.1、栽培季节和场所
4.1.1.栽培季节 根据姬松茸的生物学特性,如主要利用自然气温,栽培季节一般安排在春末夏初或秋季。春季栽培在清明前后(3—5月份) 播种,秋季栽培在立秋之后(9~11月份) 播种。低海拔地区可延长至4—5月份播种,6—7月份收菇。总之,要掌握播种后,经40—50天开始出菇时,气温能达到20—28℃为好。各地气候条件不同,播种期应灵活掌握。如利用菜窖或温室,一年四季均可栽培。
建堆的时间应根据栽培地点、气温的总体变化而定。姬松茸播种期的最适温度应相对稳定地在21—23℃之间。在这之前20天可建堆,而且每平方米的投料量为30—35公斤生料。
4.1.2.场地选择 姬松菇栽培也同大部分食用菌一样,栽培场地应选择交通便利、近水源、用电方便,同时远离污染源的地方。无有毒有害气体,周围无工业“三废”、禽畜舍、垃圾(粪便)场、各种污水及其他污染源(如大量扬灰的水泥厂、石灰厂等),并且远离医院,尽可能避开学校、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。一般通风良好的民房、地下室、塑料大棚等都可以利用。塑料大棚建造与常规蔬菜大棚基地相同,只是除了两头能通风外,还应在大棚顶部每隔三米设置一个长100CM长的拔风筒,以便通风时更好的将棚内气体与外界交换。棚顶上盖塑料薄膜后再盖层草帘遮光。塑料大棚有两种形式,南方多用普通蔬菜大棚,北方为防冬季气温过低可建冬暧式大棚。关于塑料大棚建造可观察菜农的蔬菜大棚。
4.2、姬松茸栽培方式:室外畦棚式、室内层架式、大棚生产等几种。
4.2.1室外畦床式:称地面菇床。畦床宽60-80公分或100-120公分。畦成龟背形,沟宽30-35公分,用木条、竹片搭成弓形架,上盖薄膜及遮阳物,以保温、保湿,防止雨淋日晒。大田单层栽培类似于竹荪栽培,搭光度四分阳六分阴的遮阳棚,畦面宽80厘米,高15厘米,长12米。
日本栽培采用“菇房畦栽法”,在以稻草和甘蔗渣为主要基质的堆肥上加盖覆士,制成畦床,在畦床底部播种,约35—40天后出菇,出菇期持续3—4个月,每潮出菇周期10天,每平方米可产鲜菇10千克左右。
选择地势平坦、排水方便及近水源处整成宽1~1.2米、长度不限的菇床。床边筑10~15厘米宽的土埂,中间留20厘米宽的小土埂,畦与畦间留40~50厘米宽的走道,四周挖排水沟。并按常规搭设2米高的简易遮阳棚,床四周悬挂草帘,防止烈日照射。
野外栽培要在畦床两边用竹木条杆插成弯弓形,然后罩上塑料膜,使其在小气候中生长。罩膜内温度以不超过30℃为宜,过高则应揭膜降温,相对湿度不低于85%。
4.2.2室外棚架式:要求整块地搭架建棚,棚高2.2-2.5/2-2.3米,床架宽1.1-1.3米,4-5层,层距65-70公分,整个菇棚用薄膜覆盖,并加遮阳物,两端设通风口,顶端设排气通。
巴西菇秋季栽培主要采用大田大棚畦式,易操作,产量较高。菇棚搭建可与堆料同时进行。一般选择在地势高亢,排水方便,土质较好的田块建棚。以棚的宽边中点拉线埋好中柱,中柱高出地面2—2.5米,中柱两边埋设0.8米的边柱,棚的长宽视田地大小、种植规模而定。中柱间和边柱间各用行木固定,行木间用木条搭成人字形框,架面及四周覆盖农膜或油毡布加一层稻草,棚两头各开一个棚门,四周开挖排水沟。
4.2.3室外阴棚内栽培 阴棚高2~2.3米,棚顶和四周用草帘或遮阳网遮阳,光照保持4阳6阴。在大棚内南北向建畦或设床架,畦宽1.3米,长不限,畦床整成龟背形,开好排水沟。山地栽培,还要开防洪沟。进料前,畦床表面要喷杀虫农药。再将培养料铺到畦床上面,厚度一般为20~25厘米(按干料计算,第平方米约需16~20千克培养料)。
姬松茸栽培一般为大田单层床畦栽培。在栽培场上方应搭建四阳六荫的遮阳棚,高2米左右,与香菇荫棚相似。若在柑桔、葡萄等林果园内栽培,不需搭建荫棚。菇床面宽1米,高15cm,长以场地为限。
4.2.4日光温室内栽培:室外大棚立体栽培(层架式)姬松茸,省工、省料、投资少、产量高,管理容易,操作方便保温保湿能力强,调光通风好,工艺容易,栽培模式简单。
4.2.5室内层架式:室内多层立体栽培,与双孢巴西巴西蘑菇层架相似,可搭4~6层床架,也可利用空闲的菇房和床架。若设人工控制适宜温度与湿度,单位面积可以获得成倍产量,且品质好。
①.菇房的设置 菇房是姬松茸生长发育的场所,要选择为姬松茸获得优质高产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。菇房可以是现代化菇房、塑料大棚、简易塑料棚和空闲房屋。菇房内可采用层迭式或畦式,根据菇房现有条件而定。南方温湿度合适的地方和林区,也可以在加荫棚、风障的条件下露地作畦栽培,根据适合姬松茸生长的温湿度及当地的气候条件掌握。
②标准化菇房的建造 坐北朝南,利于通风换气,又可提高冬季室温,避免春秋季节干热的南方直接吹到菇房。一座标准菇房的栽培面积为150—200m2,占地面积为80m2。实际生产中一般为2—4座的连体菇房规模栽培,省料、省占地面积且操作方便。菇房房顶要设置可调式的排气孔,两侧设通风窗。
菇房应座北朝南,每座菇房栽培面积约250米2,另外要求菇房的排列和堆料场地布局合理,菇房占地率约60%。对菇房的要求条件是保湿、保温好,空气流通,无直射阳光,电灯照明度均匀,菇房内部整洁。
标准化菇房以坐南朝北方向为佳,保湿、保温性能要好,空气流通、无直射阳光、保持内外部环境整洁。一座标准菇房的栽培面积为150平方米,占地面积为宽7米,长11米。
每座菇房栽培面积按230-250M2设置,占地面积按长15M,宽8M计算,两侧操作的床架宽度1.5M,单侧操作的床架宽度为0.9M,通道宽度0.7—0.8M,中间通道宽度1.0M,菇床4-5层,底层离地0.2M,层间距离0.6M,顶层离房顶1M以上,床架之间每条通道两端各开上、中、下纱窗,窗的大小为0.3×0.4M,每条通道中间的屋顶设置拔风筒,筒高0.5M左右,内径0.3M,共3-4个拔风筒。
农村可利用旧房间改造成菇房,房内设床架,每架4-6层,层间50-60cm,床面宽1.3-1.4m,床面铺小竹或竹片及少量茅草,床架之间走道宽50-60cm,走道两头设置上窗和下窗(33╳40cm),下窗高出地面6cm。菇房四周及床架刷石灰浆。
4.2.6场地消毒 重视环境消毒意识,严格消毒杀菌。值得注意的是,我们的生产环境已开始每况愈下,诸如污染菌袋、带病菇体以及栽培废料的随丢乱弃,使之成为新的“病源基地”,造成病害频发,并伴发交叉感染,使持续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,该现象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显现,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治理。对于基地型生产,我们一直强调这个”环境”的改善问题,在无法做到大面积治理的条件下,在基地内可强化消毒杀菌措施:对栽培棚外包括操作场地周边,清理卫生,对于厩厕、垃圾等需严格清理,尤其要彻底清理污染菌袋以及菌糠废料等,并喷洒高浓度多菌灵敌敌畏混合液等进行杀菌杀虫,环境差者应连续用药两次。
对于新菇棚内可使用百病去无踪、辛硫磷等药物,一般用量为1袋百病去无踪配50g辛硫磷,喷30m2左右,用药目标为地面、墙体以及立柱等,要求地毯式喷洒,然后密封菇棚,卷起草苫晒棚,密封2天后即可进袋发菌或出菇;发菌和出菇期间的预防用药,可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巴西巴西蘑菇杀病灵或百病去无踪,但要注意不要直喷子实体。对于旧菇棚的消杀处理可连续使用多年的菇棚,棚内不可避免的存有相当数量的杂菌和病原菌孢子以及害虫类,因此,彻底进行消杀处理更显得非常必要。一般可按1袋百病去无踪配40g辛硫磷药物,地毯式喷洒20m2左右,然后密封菇棚,卷起草苫晒棚,密封2天后,再次用药并继续密闭晒棚,2~7天后,方可进袋发菌。
对于秋初栽培外界气温尚高的情况下,即8~10月份进行栽培的菇农,在处理菇棚前,最好先将棚中灌入大水,带水下渗后,参照上述进行药物消杀,然后,在菌袋入棚前,在棚内按每平方米O.25Kg用量撒铺新鲜石灰粉,之后再移入菌袋:如此可降低棚温,并最大限度的抑制某些杂菌病原菌的活性,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。
安徽省金农食用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
官方网站:http://www.zhongguojunye.com
微信公众号:www9991118 微信:moguxuexi
电话:0552-3112289 18160833289
订购热线:15955299368